
Column navigation
古代的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,接纳长卷形式,阅读时展开,平时卷起。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。印刷术发明今后,由于书版各自成块,卷轴装已不合用,古籍装帧改善为册页形式,先后出现旋风装、经折装、包背装、线装几种形式。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。下面一起来看看各种装订形式:
旋风装
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,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,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。守张邦基《墨庄漫录》形容其“逐叶翻飞,展卷至末,仍合为一卷。”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,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,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。大约盛行于唐代。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《刊谬补缺切韵》五卷,即是接纳这种旋风装。
经折装
又叫梵夹装、折子装。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阁下折叠起来,加上书衣,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。历代刊刻佛经道藏,多接纳这种装订形式。古代奏折、书简也常接纳这一形式。
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,有文字的一面向里,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,粘贴成册。接纳这种装订形式,外表与现在的精装书相似,展开阅读时,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,故称为蝴蝶装。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,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,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,是一重大进步。《明史艺文志》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,无不精彩。装用倒折,四周外向,虫鼠不能损。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,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,同时版心易于脱落,造成掉页,所以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。
包背装
将家谱印刷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,书口向外,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,再装上书衣,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,不见线眼,故称凶背装。包背装出现于南宋,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。清代宫庭图书如历朝实录、《四库全书》也接纳这种装订方式。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,不再出现无字页面,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,所今后来又进展为线装形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