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籍印刷中记实《孔子世家谱》
古籍印刷中记实:《孔子世家谱》为孔氏家族总谱,以其延时之长、纂辑之广被誉为“存世谱牒之冠”,被吉尼斯世界记实列为“世界最长家谱”。孔子家谱原为手抄本,北宋元丰三年(公元1080年)首次刻版印刷。明朝时,《孔子世家谱》形成“六十年一大修,三十年一小修”之约定,但由于汗青条件限制,实际上只进行了四次大修,划分在明朝天启年间、清朝康熙年间、乾隆年间、民国年间。历代编修,皆有衍圣公主持,孔氏精采代表介入,如康熙谱就由《桃花扇》作者、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担任主修。
1928年,孔府报请政府请求修编《孔子世家谱》,政府很快回文同意,由出生百日即袭封衍圣公爵位、年仅8岁的孔德成担任总裁,“那时候,孔氏宗族维系还相对精密,孔府一声令下,各地资料很快就汇总上来。”孔德威介绍,民国谱修订用2年汇集资料,7年编纂,到1937年大功告成。
民国谱收录79代,56万孔氏族人。民国谱首次收录各地支谱,使《孔子世家谱》具有了全国性。
民国谱完工当年,七七事变爆发,孔德成在蒋介石的亲自安排下前往大后方重庆,民国谱则存封于孔府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民国谱得以保存已属不易,进一步修订完善无从谈起。
新中国建树后的历次政治活动,迥殊是“文革”期间,大量孔氏支谱遭到毁坏,孔氏宗族的维系也被完全打破。
1987年,民国谱修完半个世纪后,孔德墉前往曲阜加入关于孔子的研讨会。在这次集会上,他见到了孔子基金会的两位创始人谷牧与匡亚明。两位老先生建议孔德墉续修家谱,匡亚明说,孔子世家谱在宋元明清赓续续修,民国时期也进行了大修,如果在共和国时代我们不修,我们将成为汗青罪人。登陆:/了解更多信息
相关资讯